《長安十二時辰》中太監也敢稱將軍?聊聊唐朝統軍太監那些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是近年來比較考究的歷史劇,也正因為考究比較嚴格,因此劇中的不少細節可能讓人比較迷惑。
比如劇中被李必稱為是郭叔叔的
實際上這部電視劇里面的人名都是有原型的,如郭利仕實際上就是唐玄宗時期的大太監高力士,此人則有驃騎大將軍的頭銜。
玄宗之后,太監逐漸掌握禁軍控制權,后期甚至到了可以廢立皇帝的囂張程度,由此使得唐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宦禍極嚴重的一個朝代之一。
那么唐朝太監是如何一步步上位,又是如何控制軍隊的呢?本文簡要分析下。
一:太監將軍
太監,最早稱為是宦官或閹人,指男性閹割生殖器后服務于宮廷的群體。其自先秦時期便誕生了,秦代便有著名的宦官趙高,到東漢時期宦官作為一大政治勢力干政,直接影響到了國家層面。此后三國兩晉直到隋朝,沒有發生普遍性的宦官勢力影響朝政的情況。
唐朝前期,宦官同樣服務于宮廷,但僅限于其正常的職能,沒有形成明顯的政治勢力,也沒有著名的宦官。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我們所稱的太監一詞便是唐前期誕生的,唐高宗時以殿中省為中御府,任用宦官充任太監,少監,通常只有地位較高的宦官才有資格被稱為是太監。到現在的話,我們則將太監和宦官等同視之了。
唐初時設立內侍省,管理宦官們。此省設“監二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內侍四人,皆從四品上。監掌內侍奉,宣制令。其屬六局,曰掖庭、宮闈、奚官、內仆、內府、內坊,各局通常設“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
這些宦官們主要為皇室衣食寢居、宮廷用度、文書傳遞等提供服務,統領者品級不高,人數有限,且不涉及軍國大事,故而無法掌權。
到了武則天晚期,由于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因此知曉宮內形勢的宦官為各方所重視,而這些政治勢力在奪權成功后,自然也對有功的宦官大加封賞,宦官勢力開始增大。
力士脫靴
到唐玄宗時期,便出現了史上最著名太監之一的高力士了,此人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原型。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為嶺南大族,官宦之后。因其父獲罪,而被閹割入宮,成為宦官,后以內侍省高延福為養父,改名為高力士。
唐中宗時,高力士結識了李隆基。中宗駕崩后,在唐隆政變中,高力士立有大功,成功擁立唐睿宗為帝,因功封為朝散大夫、內給事。
唐玄宗繼位后,高力士又在先天政變中幫助李隆基鏟除了太平公主黨羽蕭至忠、岑羲等人,再度立功,破格提拔為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同正員;不久后又升為右監門衛將軍,掌管內侍省事務。
注意燈籠上的監門衛
右監門衛為唐朝設立的十六衛之一,掌宮殿門禁及守衛事,此衛不遙領府兵,單純負責宮廷守衛,屬于是南衙禁軍之列。授予一位宦官為監門衛將軍,可見唐玄宗對其之信任,后者甚至稱“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由于皇帝對高力士極為信任,很多事情都是先呈送到他這里,小事情自己就解決了,大事才由皇帝裁決。當時大臣、將軍們想要上位都得通過高力士,可見其權力之大。
本文系劇情吧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轉載許可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