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所謂成長,就是懂得認清自己,認清陪伴與離別
電視劇《
在影院中,我哭得稀里嘩啦,回家后,內心依舊有所觸動。為了安撫我澎湃的心情,我在朋友圈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的生活,卻遲遲不肯走出自己的世界,最后生活逼迫著我們走向另一個極端。我是我,你是你,我是你,你是我,到底哪一個是我?哪一個是你?
三年過去了,歷經社會的磨煉,春秋的洗禮,我的內心,早已經從成長變成成熟。近期,再次刷這部電影,才發現,當年的我,只看懂了皮毛。
電影版的《七月與安生》,由曾國祥導演,馬思純和周冬雨為主演。整部電影圍繞著雙女主的成長路線而寫,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孩意外成為了朋友,在成長的道路中,有甜蜜的陪伴,有辛酸的離別,有厭棄的撕扯,也有相視一笑的釋懷。
她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現實的寫照,在整個影片中,一定會找到你成長的痕跡。
陪伴和離別,就像是磁鐵的兩極,看似不同,實則相吸。
安生父親早亡,母親常年在外打工,獨留她一人。青春期的安生調皮、叛逆,有著鮮明的個性。但七月卻不同,她單純、可愛,是個好學生。雖然家境一般,卻擁有著親人的關愛。
七月與安生,是在十三歲那年相識的。在她們家鄉鎮江,有一片小樹林,她們喜歡在里面,跑啊,跳啊,互相追逐打鬧。兩個女孩好得像連體嬰兒一樣,互相講述自己的心事,分享內心的小秘密。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七月,或許是那個體會離別最深的人,她停留在原地,看著安生和蘇家明,多次從自己的生活中剝離。
安生在七月的人生中,離別過兩次。一次是因為長大后的安生,厭倦了小城鎮的生活,她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那一次,安生漂泊了四年,值得安生欣慰的是,每到一處,她總會和七月通信,寫寫最近發生的事,這樣一張紙片式的陪伴,成為了安生最大的寄托。
另外一次分別是在上海,在那里她們爭吵,七月看不慣安生那種社會氣,安生也沒有辦法,接受七月那打小的自私和偽裝。離別不是你是否想離開,而是你不得不離開。即使關系再好的兩個人,也會有分道揚鑣的時候。
而蘇家明的離別,一次是因為他不甘心一畢業就回到家鄉,結婚生子。他和很多有理想的年輕人一樣,想去拼、去闖、去證明自己。或者說他想逃離,逃避和七月規劃的未來。
另外一次,是婚禮上。蘇家明沒有出現,他逃婚了。是七月讓他走的,這樣,七月才可以名正言順地離開鎮江。蘇家明從一開始就對安生抱有幻想,他也曾擁有過這樣的幻想,卻又怕承擔責任。
“其實,離別怎能不傷感,只是人長大了,總得開始習慣告別。”七月和安生與家明的告別,讓她明白,陪伴和離別是磁極的兩端,看似不同,實則相吸。最后,七月用坦然的心態,告別了這個世界。
人用一輩子在探討這個哲學問題,我到底是誰?
“安生,我闖世界的熱情好像隨著你走了,你走得越遠,我越是哪都不想去。我常常幻想,你流浪著的樣子。”這話,是大學里的七月,寫給流浪著的安生的。七月按照父母的安排,一路念到了大學,她也有厭倦、也有疲憊、也有想去遠方看看的念頭。她幻想安生流浪的樣子,就是在幻想,自己漂流在這塵世間的樣子。
終于,她像籠中的鳥兒,放棄了所有的枷鎖,開始行走天涯。“七月曾經賴以生存的穩固的生活,像陸地一樣離他越來越遠了。她才發現自己其實特別習慣搖晃和漂流。”
七月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剝離了這個世界要求她的責任。而安生也遇見了老趙,在這個不算酷也不算帥的男人那里,得到了久違的舒適感。
“七月,你還記得小時候聽廣播里讀,萬水千山走遍嗎?我感覺自己已經走到盡頭了,我現在很累,可以回家了嗎?讓我回家吧!”世間的各種顏色已經迷亂了安生的眼,那變換不停的霓虹燈,讓安生更加想念平淡如水的日子。后來,她如愿了。
七月的天氣,本就是酷熱干燥,在寧靜的外表下,有著一顆躁動的心。而人物七月就像是這七月的天氣一樣,撕下乖乖女的偽裝,釋放內心的狂熱。
安生,卻不安生。安生因為她的身世,導致她在這世界上無法安穩,所有的流浪,所有的叛逆,都述說著她對于這個世界的不滿。可她所希翼的卻是平和的生活。
電影中人物的名字,正好預示了雙女主的命運。小時候,她們還太小,無法抗拒社會帶給她們的條條框框。長大后,所有選擇站在她們面前,她們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活法生存。
我到底是誰?七月與安生,在她們的成長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本應屬于自己的世界。很多人,都在用一輩子來探討這個哲學問題,或許,一輩子還不夠。
成長,是一件很痛的事。等我們明白了陪伴和離別的含義,我們的內心就可以釋懷諸多情感。等我們放下面具,釋放內心,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終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我們到底是誰。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