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風云》持續升溫,品質之作留得住,外交智慧傳得開
北京衛視和廣東衛視聯播的《外交風云》漸入佳境。
用外交這一獨特的視角來串起幾十年的滄桑巨變,保證了戲劇動力的澎湃。內政方面的史事,涉及到諸多歷史人物的功過和“紅黑”,書寫的分寸更難把握。而外交始終是國家利益至上,內有足夠的團結,外有足夠的張力。
華策影視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戲劇線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奉上了這部首次全景展現外交戰線大事和成果的劇作。
《外交風云》第十三集,
此時抗美援朝激戰正酣,志愿軍連戰連捷,正要發起打過三八線的第三次戰役,印度等十三國突然聯合提議“停戰”。中國一旦選擇“不流血的戰爭”,將錯失來之不易的戰局,如果繼續“流血的政治”,又要面臨物資供給短缺的困局。
面對“和平”的煙霧彈,毛澤東洞悉了美帝尋找喘息并蓄意更大規模反撲的陰謀,毅然選擇跨越三八線,最終迎來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同時也為另一場“不流血的戰爭”——日內瓦會議中國的和平外交博弈夯實基礎。
創新型題材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解密手筆
《外交風云》由馬繼紅任總編劇,宋業明任總導演,唐國強 、孫維民 領銜主演,該劇以新中國誕生為起點,講述了在風云變幻的世界舞臺上,毛澤東、
在毛澤東決意跨越三八線之前,戰與和的利弊,以周恩來召集納言會議的方式展開。會上,民主人士凌嘉圖提出了“志愿軍止步于三八線,在政治上,對我們是非常不利”的觀點。
細心的觀眾發現,《外交風云》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中,編劇不著痕跡地虛擬了一個“外交世家”,串起了中國近現代百年外交的風云變幻。其中新中國外交官
1955年4月11日,原計劃由周恩來率隊經香港參加萬隆會議的“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爆炸墜毀,機上8名中方人員和3名外方人員罹難,周總理由于闌尾炎手術更改行程得以幸免。調查顯示,國民黨當局策動了這次針對周恩來的暗殺行動。
然而暗殺行動并沒能阻止新中國的外交步伐,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上越戰越勇,促成通過《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其中提出載入史冊的十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系準則的重要貢獻,也是世界歷史進程中劃時代的里程碑。
編劇馬繼紅表示,《外交風云》秉承“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然而“歷史控”很容易發現,劇作除了個別串線人物為虛擬杜撰,所有的歷史性事件均以史實為據,且不乏海量的解密信息。
比如剛剛下了戰場的將軍們如何轉型成為深諳禮節的外交大使,粗線條的革命女英雄們如何成為賢德的大使夫人,再比如毛澤東受斯大林之邀出訪蘇聯并滯留莫斯科,赫魯曉夫與毛澤東兩度會面的種種細節……我們在別的影視作品里難得一窺,而這一次以解密手筆批量奉上。
揭秘是《外交風云》的顯性特點。而怎樣把國與國之間的最高交往和較量,用電視劇的方式展現出來,取信于人,而不是形同兒戲,這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一方面是劇本的精雕細刻,另一方面也需要制作上的真材實料。
大體量制作
全景式展現新中國外交史話
《外交風云》是首部全景式展現新中國波瀾壯闊的外交史之作,故事甚至追溯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當時沈陽的軍管會主任,也就是后來新中國的第一代外交家
劇情圍繞著新中國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展開,故事以時序為軸線,將炮擊紫石英號事件、開國大典、中蘇簽訂友好同盟、抗美援朝、日內瓦會議、金門炮戰、萬象會議、蘇聯專家掣肘、兩彈一星、重返聯合國等高光歷史時刻一一串聯,中華民族就此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為了實現這一宏大而系統的史詩,《外交風云》在北京、煙臺、海南、大連等多地取景,并輾轉俄羅斯、美國、法國、瑞士等多國,將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華盛頓白宮、法國總統府、瑞士萬國宮、聯合國會議大廳等地標性建筑盡收畫底。
為了最大限度還原歷史,劇組組建了一支百人工程“裝修隊”,等比搭建了380多處拍攝場景,參演中外人員高達五萬人次,制作體量之大,創作規格之高,業界罕有。
中共領袖們開國后等待各國承認的那個不眠之夜,是在中央辦公地的亭臺樓閣之間飲茶盤桓。毛澤東訪蘇時下榻的姐妹湖別墅,充滿了俄式風情。杜魯門日常簽署文件和下達命令的辦公室,一絲不茍仿照白宮而來,能給人以強烈的“在地”感。
此外,《外交風云》的演員搭配,是特型演員加非特型實力派演員的組合。唐國強飾演毛澤東、孫維民飾演周恩來、郭連文 飾演劉少奇、盧奇 飾演鄧小平、谷偉飾演陳毅,都是千錘百煉的演員配置。還有于洋、侯祥玲 、王雅捷、楊童舒、徐百卉、趙秦等一批中青年演員坐鎮,共筑中國外交史詩。
《外交風云》從創作到制作,都凝結了創作者和制片公司的誠意、心血、技術含量,預計同題材作品,近年內難出其右。
高品質追求
大國角逐背后的外交智慧
《外交風云》不僅制作體量上是個超級大工程,品質追求也精細到了毛細血管。
為了在保持偉人一貫形象的基礎上找到差異性,唐國強每一場戲都要反復琢磨,設計了很多細節來展現人物的精神特質。孫維民展現了周恩來作為外交家的斗爭策略和翩翩風度。他們倆組成新中國外交的核心二人組。
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側重于展現其氣魄和智慧。而一些虛構的戲劇人物,則用來增加傳奇性和生活質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干練堅韌的凌玥和青春活潑的
從她們的視角看過去,偉人哪怕是在困境甚至是絕境中,也始終保持一種果決而自信的氣質。偉人與偉人、偉人與下屬、偉人與民眾之間互動頻頻,且放得下繁文縟節,對外剛性、自信,對內既有趣又溫暖。
劇本和導演調度上都追求可視性,攝影上則用大量的運動鏡頭來強化節奏感。人物的果決和自信,與節奏酣暢和明快呼應,高密度的解密信息,與有溫度的互動交織,讓故事既有強情節和信息量,同時不失戲劇性和娛樂性。
個人認為該劇的核心價值不僅僅在于外交史話的輸出,更在于先輩外交謀略和智慧的衣缽傳承。而這些謀略與智慧,于我們經濟、文化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開智和啟示。
毛澤東第一次受邀出訪蘇聯,不僅若干訴求被斯大林否決,最后連面都不見了,毛澤東沒有放棄,策略性地住下來不走了。
1958年“金門炮戰”,同時摸底國民黨和美軍,不僅把美國人嚇跑了,讓赫魯曉夫也另眼相看。類似的情節,貫穿每一個外交事件,這里頭,有膽識、有自信,也有過人的謀略。
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見美英法并不一心,以飯約為由,將中英關系重新拉回到談判桌。隨后他又主動出擊,舉辦記者招待會,成功扭轉中國的媒體形象。他總結《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中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推廣語,成功將中國文化推向國際。
日內瓦會議本是美國人唱主調蓄意刁難新中國的會議,中國代表團卻“反客為主”。在周恩來的斡旋下,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和平解決,又一次打亂了美國企圖從朝鮮、臺灣、印度支那三線威脅新中國的戰略部署,鞏固了中國南境安全,同時讓全世界對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刮目相看。
《外交風云》中呈現出來的外交智慧,既是我們大國崛起的智慧,也是我們繼往開來的民族智慧。從劇集播出以來觀眾的強烈反響看,它已經參與到凝神聚氣的社會實踐中,對身處復雜國際局勢的當代中國起到了以史為鑒的點撥和鼓舞作用。
華策影視作為一家民營公司,能夠自覺擔當起傳承歷史和振奮人心的使命,并且有想法,有辦法,拿出這樣一部大制作、高品質的文藝作品,毫無疑問是值得肯定,可堪點贊的。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