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反轉再反轉,不過是為一段不平凡的際遇打前站
《鶴唳華亭》慰藉了我的大劇之渴。
無論是服化道、鏡頭、節奏、劇情、表演還是格局,這部劇都值得細細品評。劇集由楊文軍執導,羅晉 、李一桐 、黃志忠 、張志堅 、苗圃 、金瀚 等主演,原著作者雪滿梁園親自擔任編劇。
首先就是陣容驚喜。王勁松 、黃志忠、張志堅的“1566組”身份變了,但朝堂爭辯還是有熟悉的味道,同框可喜可賀。
羅晉、李一桐、金瀚、鄭業成等青年組也演技在線,可圈可點。
其次是宋代服化道所展現的“文人氣”審美。古代常識和服飾器物都真實到感人,而用意象來突出人物性格、人物關系、指代劇情是這部劇的一大優點。
盧尚書的“莼鱸之思”已成一個經典橋段。
再次就是劇情的五星開局。
太子二十未冠,齊王久不之藩。第一集短短的20分鐘,就干凈利落地將太子、齊王、皇帝、清流朝臣、武德侯等錯綜復雜又劍拔弩張的人物關系及人物性格,交代清楚了。
孰近孰遠,孰親孰疏,一目了然。
關于《鶴唳華亭》制作上的講究精致、古韻古香已經被提及很多,有很多細致的剖析,這里我想談談劇中的鏡頭調度與畫面處理。
意象化的鏡頭
“鶴唳華亭”這個名字,給人孤涼之感。演員們演出了這種感覺。這種氛圍也依賴前幾集時不時出現的雪景戲烘托強化,二者相得益彰。
第一集開局時的第一組鏡頭,便依賴雪來營造質感,景別、調度、剪輯都很有設計感。由遠景的雪中騎馬飛奔到特寫太子叩門的血手,慢鏡頭與壓抑悲涼音樂的加持,血滴落在白茫茫的雪地里,紅色暈染開,順勢轉場到太子的一襲紅袍,他突然驚醒。
紅和白二色是全劇的主色調,鋪墊得很對味;
驚顫是太子的主情緒之一,展開得也很對味。
在轉場上,導演也有很多巧思。
張尚服與太子故舊關系這一節,邏輯推理時多用閃回鏡頭,抒情時用了一個鏡頭內部蒙太奇。太子走在懿德宮的路上,思緒萬千,突然慢慢轉頭,鏡頭緩緩一搖,他視線所及處,想象中兒時的自己便出現在畫面中,往前跑著。在不打斷觀眾與太子共情的前提下,完成了時空轉換。
劇中對“百罹成人”的畫面呈現也很有意味。
“讒豈有端,罪實無名,全君臣意,成父子親,家國永安,天下太平,君子今日,百罹成人?!边@是太子為自己的冠禮所書,展示這段的時候,用的是皇帝的視角。
鏡頭推向皇帝,畫外音是太子的,“君子今日,百罹成人”這句落腳到皇上的近景鏡頭上,皇帝對太子“不明白是精明還是天真”的評價接的是太子遠望的鏡頭。
隨后鶴的鏡頭、真正的冠禮儀式場面、戴冠的特寫,結束在太子高處遠望展開雙臂的鏡頭,與空鏡中展翅的鶴一樣。最終這才完成意象化的“百罹成人”。
第5集科考案中,出現了男女主角間的第一個名場面。
隨著“皇太子殿下”話音一落,音樂起,狹長的過道,太子轉身的慢鏡頭,緩緩的雪,白茫茫的紗巾,兩人相向靜止的鏡頭,意境唯美,將兩人的情愫與劇情氛圍推向了最高點。我們明白,這注定會是不平凡的際遇。
反轉與細節
開局這幾集觀摩下來,劇情上的最大感受是戲劇密度高,一不留神就跟不上了。
冠禮案的反轉之多,堪稱“俄羅斯套娃”。
冠禮案中包含了多次反轉。齊王構陷,太子將計就計,反轉一;眾目睽睽之下,竟是張尚服墜樓,反轉二;墜樓后的張尚服醒了,卻拒絕證明太子清白,反轉三;太子尋到重要的卷軸卻是空白,反轉四;太子朝堂遵從皇帝暗示而認罪,卻未得到庇佑,被一再逼迫,反轉五;太子絕地反擊,拿出人證物證,揭開真相。
大量反轉設計都是基于細節鋪墊,而細節的鏡頭往往一閃而過,所以對觀眾不太友好。二刷會開朗很多。
舉一個細節——
這樣的小細節在劇中比比皆是,讓人物關系不言自明。
有時候,人物動機也來源于鏡頭細節。冠禮案中太子最后還是不得不放過齊王,大概就是因為去朝堂路上的一個鏡頭——看到那些被綁起來的尚衣局宮人。讓皇帝滿意,才好求皇帝開恩,才能赦免無罪眾人。回來也同樣用了一個宮人們的客觀鏡頭,沒有煽情。
前6集中皇帝第一次笑,是面對武德侯之時。
太子二十未冠,盧尚書懇切地勸說,皇帝讓他走開。
武德侯夜訪,皇帝的算盤終于響了。他笑,是對武德侯的殷勤,是對他兵權的擔心,也是對他會再次出兵的胸有成竹。
第二次笑是冠禮案的朝堂上。他想拿齊王打壓太子,朝堂上中書令咄咄逼人,但齊王口誤陰謀暴露,他又松了口氣地笑了。因皇帝最滿意讓太子與齊王兩派保持均勢,兩派誰都不能一邊倒地占上風。
君臣之分,父子之親
前文提到《鶴唳華亭》在敘事的懸疑感營造上,用了高密度的反轉。
但每一次反轉都是為了鋪墊最終太子的性格。
因太子從小與父王不親近,母親去世時送別不得,皇帝總拿齊王打壓他,舅舅是外戚,過分親近不得。他可以和老師撒嬌,和兄弟耍渾,在君父面前卻只能壓抑、傷心。太子是個極度缺愛的人。
所以他很抗拒去加入齊王、貴妃、皇帝“三口之家”其樂融融的飯局。
父愛不得,太子從老師盧尚書身上找,盧尚書教給了他仁君之道,卻不能填補他缺愛的心理。他變著法地撒嬌,無論討吃的還是討茶喝還是找老師看書道,都是想尋找一絲親近。偏偏盧尚書又是個恪守規矩、謹言慎行的人。
太子的“苦”感,與羅晉的含淚欲滴式表演是匹配的。
一個年輕痛苦的靈魂,不讓他哭,難道要憋死人嗎?
太子的哭,本來就是角色常態
這樣的背景就導致,太子的性格是可退可讓,但不允許珍視之人受到傷害。所以劇情中的太子的行為動機幾乎都圍繞這點來,比如中書令逼迫罷免盧尚書,才促使太子徹底地絕地反擊。
皇帝有句臺詞說明他對待齊王與太子的區別,“大郎是兒子,太子是臣子”。
而整部劇實際上的核心沖突,也圍繞著
但《鶴唳華亭》比《思悼》要柔和明亮很多。
比如皇帝那個反手甩給齊王的耳刮子。一下子讓人舒服了許多。
太子極度缺愛,卻是個孤勇、仁心的人。他的信仰是君臣父子、家國天下的儒家思想,他代表的是高潔的君子形象和“擰巴”的理想主義。在基調上,王者權力與君子風骨的矛盾,劇集肯定的顯然是后者。這正是這部劇正向的、積極的價值觀的落腳點。
重文學性的情節設置,臺詞表演,服裝禮儀,置景道具像衣褶紋理一樣處處用心。與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古裝劇光怪陸離的速食節奏不同,《鶴唳華亭》有一種沉穩的老派感。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