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民間奇異志》導演張濤:如何打造「東方奇幻江湖」?
電影《民間奇異志》由張濤執導,陳甘霖擔任制片人,是雙方繼《道士出山》之后合作的又一力作。影片由造夢師影業、七娛樂影業和猛犸世紀影視聯合出品。該片講述了天火降臨鎮妖石被砸毀,百妖肆出和全民捉妖下,開始了人族和妖族的對抗的故事。《民間奇異志》自4月30在優酷上線起,連續9天位列燈塔數據電影榜單的熱度第一、上線后連續10天熱度持續8400+,最高峰值達9180,打破了優酷網絡電影的熱度值紀錄。
影片之所以取得這樣好的成績,離不開導演在影片類型上的深耕、內容上的開拓創新以及主題上的升華。影片未用大熱IP為改編藍本,而是創造出一個“奇幻江湖”,以詭譎離奇的橋段為“殼”、市井氣兒的群像為“肉”,融和喜劇、驚悚等元素,以“妖怪”為客體意象,深入淺出地探討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較之其他的網絡電影,蘊藏了更深刻的人文與生態內涵。
“原創力+新思想”,升級網絡電影的創作方式
張濤一直想拍攝一部講述生態平衡的影片。彼時正是張濤投身于網絡電影領域的第四年,并且此領域已小有成就。而這四年,網絡電影加速發展,也迎來了劇情粗俗、制作濫造等問題。而張濤卻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內容精彩、制作精良的前提下,更有主題的升華和社會責任。
考量到行業環境和觀眾需求,張濤確立了影片的古裝奇幻類型。內容填充上,不同于同行喜愛拿現成的IP拍攝,張濤選擇了原創故事。基于他從小就對民間奇聞異志和東方哲學感興趣,腦中有很多故事,加上考慮到在我國各類的藝術作品中,“妖怪”是一個具有強烈獵奇屬性的元素。張濤最終確定了影片的具體故事及敘事脈絡——以捉妖為線索,展開民間的奇聞異事。
“化繁為簡”,構建投射現實的群像江湖
在具體的劇情撰寫上,張濤希望構建一個獨立的世界觀,然后將東方哲學的經典思想“萬物皆有靈,凡事有兩面性,陰陽平衡為一切事物運轉的根本”運用至其中。其為影片設計了反轉的情節——原來“妖怪”襲人,是因為其先受到了人類的偏見和攻擊。
在角色設計上,張濤采用了非常考驗導演功力的“群像”表達方式。他精細考量、化繁為簡,用13個角色代表現實里各個階層的人群,并為個別角色設計了方言、道具、特色服飾,以此將真實的社會“挪”進了他的江湖世界,突顯“民間”的人生百態以及生活里流動的市井煙火。
以“妖”喻人,實現類型“破圈層”
在“妖怪”的外形設計上,張濤和特效公司經過周密的探討,嚴格按照《山海經》的描寫,先確定“妖怪”的二維圖像,再做出實體化的骨骼,進而逐漸構建出3D的CG模型。以此為流程呈現出白妖、混沌、窮奇、耳鼠等形色各異的“妖怪”。而為了呈現主題,張濤還為“妖怪”賦予了人類的思想和情感,行為同樣有前因后果,感情同樣有七情六欲。
考慮到“妖怪”的傳統設定和劇情的懸念感,張濤沒有一下子呈現妖怪的豐富性,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輔之劇情,剝繭抽絲,實現對觀眾的步步引導,以此突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另外,他還用個別“妖怪”的舐犢之情和萌化設計,喚起了女性觀眾的同理心與少年觀眾的興趣。據張濤透露,根據平臺數據顯示,影片的主要觀眾的年齡層為14歲到39歲。女性觀眾在初期的比例較少,不過伴隨影片口碑的擴散,最終與男性觀眾的占比達到五五分,實現了網絡電影受眾的圈層突破。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