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有泥土 心中有希望——總臺決戰脫貧攻堅電視劇《金色索瑪花》涼山殺青
8月29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伴隨著非遺傳承人、彝族姑娘吉力么子扎原生態的高亢歌聲,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制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金色索瑪花》舉行了隆重的殺青儀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在網端多個平臺對這場儀式進行了直播。經過60天的緊張拍攝,攝制組克服疫情防控、高山缺氧、路途遙遠、暴雨洪水等重重困難,不畏艱險,搶抓進度,終于按計劃圓滿殺青。
《金色索瑪花》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制,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制作,涼山文旅集團承制,
歐陽奮強導演執導,徐百慧 、尹鑄勝 、熊睿玲 、劉一含 、羅昱焜、何明翰等實力派演員聯袂出演。
該劇以黨和國家新時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重大歷史使命為背景,以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三州三區之一的四川省涼山州一個高海拔的彝族村落為舞臺,講述了醫生
故事以溫情的筆觸展現了涼山彝鄉的“痛”和“變”,頌揚了基層工作者和彝鄉村民在脫貧攻堅戰中閃爍的人性光輝,折射出新時期精準扶貧為涼山這片高原厚土帶來的內生動力和勃勃生機,將政治表達、精神傳遞、形象樹立與民族風情有機結合起來。
與其他扶貧題材劇相比,《金色索瑪花》有著更深刻的現實意義、將中國正在進行的、過去從未有過的、大規模的消除貧困的工作,提升到世界的高度來給予呈現。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也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正是奔向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高度的責任擔當。
同時,該劇扎根生活、立足現實,塑造了一批鮮活飽滿的人物。女主人公萬月是一個全新的、年輕的、高學歷的從事基層工作的第一書記的形象,從她當初的不服輸和略微急躁,到慢慢融入彝族村民、厘清思路、落實政策,充分體現了這位年輕書記豐富的知識、勇于進取的開拓性和強烈的責任心。除此以外,州委副書記與谷克德村的深厚淵源,體現了我黨扶貧干部一代代前仆后繼的歷史縱深;而對村主任的細致刻畫,則表現了老一輩基層干部根植于彝村鄉土的大智慧,以及和新理念之間的沖突融合;對于彝族年輕干部群眾的塑造,則進一步反映出新老兩代人的使命傳承。本劇打破主旋律刻板直白的說教式手段,人物有溫度、貼近生活、激發觀眾共鳴。
涼山彝族的人文風土亦成為構建主題的重要部分。該劇根植于四川涼山彝族人民的文化和土壤,反映了彝族地區的風俗習慣,塑造了彝族人民的性格。劇中通過彝族精神領袖
腳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只有深入生活,角色才能更加真實。《金色索瑪花》以大涼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為主要取景地,演員們在這里體驗生活,感受角色。海拔2500米的三河村,曾經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貧困村,全村貧困人口占到近一半,他們世代居住在條件簡陋的低矮夯土房中。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曾經來到這里,調研當地的扶貧工作。如今,在國家的立體幫扶下,破舊的土房變成了彝家新寨,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三河村已經大變樣了。
為了更加生動展現村莊扶貧前后的變化,劇組安排了大量高山上的拍攝,但山路艱難,光是上山下山就要來回四個小時;地形地勢帶來的天氣變化劇烈莫測,要不狂風大雨,要不大霧彌漫,有時一天就能過四季;夏日里涼山州連日大雨,劇組突然遭遇洪水,居住的酒店差點被淹,正在餐廳吃飯的導演右手拎鞋、左手端著餐盤緊急撤離。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劇組成員笑呵呵地說:“這是文藝扶貧,是我們為脫貧攻堅貢獻的一份力量。”
當地扶貧前后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彝族百姓的感恩之情也給了劇組演員很多觸動。在劇中飾演萬月的演員徐百慧說:“助力脫貧攻堅,無畏道阻且長。熱血播種夢想,靜待索瑪花開。”演員熊睿玲也表達了自己的創作態度:“誠心、誠意、誠懇,為了這片美麗的大涼山。”
助力脫貧攻堅,靜待索瑪花開。據了解,電視劇《金色索瑪花》將于今年完成制作,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與廣大觀眾見面。在全國上下凝心聚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際,它將成為一部時代感強、看點十足的扶貧大劇。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