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兄弟》燃情熱播 別樣創業劇打動人心
“創業和打工,哪個更好?”在知乎上這樣一個問題,被瀏覽了近十萬次。
關于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理解與回答。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答案也不盡相同。由范冰心任總制片人,著名導演李舒執導、呂品品任總編劇,應昊茗 、高梓淇 、王汀 、楊菲洋 領銜主演的青年勵志創業電視劇《吉他兄弟》正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黃金強檔和綜合頻道下午檔同步熱播,該劇恰恰就講述了吉他兄弟
不懼困難,展現創業艱辛
有人說,創業,是這個世界上最艱難的事情。
在劇中,通過方清明、方清華兄弟倆,我們看到了無數創業者的影子。《吉他兄弟》聚焦方清明、方清華兄弟倆在吉他制造的創業浪潮中百折不撓、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真實展現創業之路的艱辛,濃縮正安人的創業奮斗歷程,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變遷。
“只有弱者才抱怨,強者只會掌握決定權。”在劇中,在
憑借著努力和毅力,方清華、方清明兄弟倆克服了創業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終于在廣州站穩了腳跟。而此時,心系家鄉的方清華卻選擇返鄉重啟創業之路。面對著進料價格高昂、出貨運費價高、停水停電、人員工資等重重問題,嶄新的創業征程上,方清華再次重新啟航……
創業的艱辛,也許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懂。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透過方清華看到了打拼的不易。大城市的繁華,小人物的艱辛,觀眾戲稱《吉他兄弟》是“大城市悲情生活指南”,雖然玩笑,卻也真實。創業的路上,我們常常忘記了親人的等待,忽視了身邊人的感受。“重事業輕家庭”好像是現代人的通病,那種面對親情、愛情的割舍,比創業的艱辛更加令人心酸。
“我比較喜歡拍那些有現實意義,且有著引導性的題材影視劇。”在探望貴州貧困村當地留守兒童和老人,看到他們的生活場景后,《吉他兄弟》總制片人范冰心更加堅定創作的深意:“當時就比較能理解這部劇里倡導鼓勵大家回鄉創業的必要。除了建設美麗家鄉,也是為了解決這些留守兒童和老人贍養的問題。”作為一名85后,范冰心一直熱心關注國家扶貧、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并努力帶給觀眾更多具有社會性的作品。
真實的力量,最能打動人心。此次電視劇《吉他兄弟》以正安縣真人真事為創作原型,結合正安縣的人文與地域特色,折射出當代創業者勇于創新,鍥而不舍的創業精神。正如總制片人范冰心所描述的那樣:“《吉他兄弟》將視角聚焦到中國草根出身的工人與創業者,是一個值得歌頌的創作題材。”
不忘初心,彰顯拼搏精神
最開始,方清華并不愿意放棄在廣州的一切。但阿婆突然離世,他卻連最后一面都沒見到。這讓他開始思考自己的選擇:當他為了夢想外出打工拼搏時,卻忽視了留守在家鄉的親人。也許除了賺錢,他們還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去做。
最后,方清華不僅自己回到了家鄉,更帶著許許多多的正安人回到了家鄉。
“昔日南飛雁,今日還巢鳳”。現實生活中,2004年,在黨和政府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之下,正安務工人員響應政府號召,紛紛踏上了歸鄉之路,并帶著吉他制造的技術,積極投入到家鄉建設中來。“梧桐新枝鳳還巢,長風萬里雁歸來”,在大山深處的正南縣城建起了一座聞名于世、產量第一的吉他之城。
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人的激情奉獻和發光發熱,現在的年輕人,不僅僅選擇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生活,也愿意扎根家鄉奮斗。返鄉創業、建設家鄉,已經漸漸成為新時代中年輕人的主流思潮。
“這部戲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一部創業劇,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怎么讓人物獲得成功,并在成功的同時獲得思想、人性方面的成長與蛻變,這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導演李舒在采訪中這樣說道。“在全國大力提倡建設美麗家鄉、回鄉創業和脫貧攻堅戰的大環境下,很多同類的影視作品應運而生,但這些作品大部分是以農講農。《吉他兄弟》雖然也講脫貧攻堅,也講返鄉創業,講的卻是貴州的貧困縣里脫穎而出一個吉他制造業廠,這個題材更具有藝術氣息更新穎,也更受年輕人喜愛,更具有市場價值、受眾群體也更廣泛。我們從真情實感出發,找到這類題材不一樣的著眼點,也是希望能夠引起更多觀眾的共鳴。”總制片人范冰心也如此解釋。
為了讓劇情更加寫實,為了更好地展現出正安的變化,除了在當地實景拍攝,劇本創作之初,范冰心也和編劇團隊實地去到故事的發生地遵義市正安縣進行采風;對故事主人公原形鄭傳玖的經歷、當地的居民生活情況、當地吉他廠的實際情況、吉他的銷售情況以及政府提供的相關扶持政策等具體事宜進行了深入的了解。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劇本創作,在拍攝過程中也融入了許多真實場景。《吉他兄弟》所呈現出的場景,都是所見所聞的真實再現。
正如她所說:希望通過這部電視劇可以鼓勵那些有著濃重鄉愁、想要建設美麗家鄉的有志青年可以回鄉創業,反哺家鄉,同時也希望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可以傳承下去。更多關于當代青年勵志創業的故事,請鎖定正在熱播的《吉他兄弟》。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