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催生青年群體 追劇新模式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制《覺醒年代》研討會17日在京舉行。該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策劃創作,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云和歷史畫卷,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據介紹,《覺醒年代》于2月1日至3月19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黃金時間首播,在同時段播出劇中持續占據榜首,豆瓣網評分高達9.2分,超七成網友給出五星好評。
在研討會上,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莫高義透露,圍繞慶祝建黨100周年,北京市去年以來做了大量推動北大紅樓和中國共產黨早期在北京活動舊址的保護傳承工作:例如《覺醒年代》中眾多場景的發生地北大紅樓很快要全面對公眾開放。屆時,將在北大紅樓里舉辦專題展覽,用1357件文物全面展示中國共產黨早期在北京革命的歷史。此外,圖書《讀懂中國共產黨》《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叢書》《少年讀黨史》,電影《革命者》《長津湖》《狙擊手》,電視劇《香山葉正紅》《我們的新時代》《太陽出來了》,電視紀錄片《播“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京劇《
催新事 邊學黨史邊追劇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王杰群介紹,《覺醒年代》2月1日至3月19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黃金時間和優酷、愛奇藝等網絡平臺同步首播,隨后在北京衛視和安徽衛視完成二輪播出。首輪播出,該劇在同時段播出劇中持續占據榜首,收視率穩居中國視聽大數據排行榜第一。豆瓣網評分高達9.2分,超七成網友給出五星好評。四星以上好評占比超過94%。這些成績,打破了黨史題材電視劇的多項紀錄。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樹立了新典范。
王杰群說,《覺醒年代》弘揚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極大激發了廣大觀眾的愛國主義熱情,他們紛紛在評論中表達對革命先驅的緬懷之情,表達對國家、對黨、對新時代的熱愛和祝福。觀眾稱當下的幸福生活就是《覺醒年代》最好的續集,形成了強大的共情和共鳴效應。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該劇充分拉近了主流文化和青年的距離,讓90后、00后年輕人心生信念感、使命感。這部劇被譽為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電視劇形態的優秀教科書。邊學黨史邊追劇成為全新看劇的方式。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中,《覺醒年代》劇組已經受邀到國務院機關和北京市政協、市科委進行交流和座談,下一步還要走進中紀委等機關和北大等院校。
產金句 讓年輕人走近紅色經典
“《覺醒年代》有續集嗎?你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網上流傳的金句,讓導演張永新對觀眾的熱心二度創作頗為感動。他透露,自己看到很多年輕朋友在微博上表達對這個戲的喜歡時,經常用的句式是“我竟然也看上這部獻禮片”,“我竟然也喜歡上了一個主旋律紅色劇”……張永新直言:“我就很好奇,為什么要加前置詞‘我竟然’?這反映了當下至少一部分年輕觀眾的觀劇心理——仿佛主旋律劇、紅色題材劇應該離他們很遠。我們恰恰特別想在這個劇中證明,主旋律劇離我們不遠,紅色劇更加離年輕觀眾不遠。這也是我之所以說用‘堂堂正正的精氣神’來拍這么一部劇的最根本的核心的創作動力。”
樹典范 以人為中心寫重大革命歷史題材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等專家出席了研討會。
尹鴻認為,近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文獻化的特點比較鮮明,忠實歷史做得越來越好,但審美化上做得不足,所以普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接受起來會有一定的門檻和障礙,怎么樣讓文獻性轉得審美化,讓它具有藝術表達的感染力和傳播力,是探索的關鍵,《覺醒年代》比較好地做到了。尹鴻提到,近年有一部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在戲劇性上有人為創造戲劇性的方法,創造一些跟核心事件沒有太大關系、假類型化的處理,做人為的情感沖突,而《覺醒年代》去掉了這種偽戲劇化,始終以塑造人物作為核心,使得觀眾忽略了是于和偉 在塑造
統籌/劉江華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