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界董事長王玥獨家視角深度解讀北交所
王玥
11月1日晚間,連界董事長王玥受邀坐客“十倍研學直播間”,與增量研究院院長張奧平先生深入探討如何抓住北交所設立的資本市場大機遇,創新資產與增量價值。在直播間,雙方就北交所迅速設立給資本市場帶來的結構性變化、在此背景下企業的投資機遇、注冊制改革下資本市場的五大確定性趨勢等話題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全方位的研判。
連界董事長王玥從宏觀背景解讀北交所設立的歷史必然性
連界董事長王玥認為,必須要在更廣闊的視角和更長的歷史周期下,才能準確理解北交所的設立與發展。
觀察以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為代表的資本市場發展軌跡,其設立目的在于轉變依靠基建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推動科技的“一體兩翼”,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其主要使命在于為科技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這從其設立之初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產業背景、所屬行業等可見一斑。
同理,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到了必須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階段,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發展新老動能的轉換迫在眉睫。因此,要為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尋求融資支持,設立北交所是歷史必然,也必須在長期視角下才能對北交所的發展做出科學和理性的判斷。
連界董事長王玥指出:理解注冊制比研究北交所的流動性更有意義
連界董事長王玥指出,注冊制改革才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核心,理解其背后的邏輯和意義遠遠超過理解北交所本身、超過研究其流動性。
在注冊制改革背景下,一些暫時未實現盈利但被資本市場認為具有高成長性企業也實現了上市,這代表著資本市場不再單純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而更傾向于考量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因此,以市值為中心才是北交所的內在邏輯。在這個邏輯框架下,注冊制轉換了融資門檻,創新型企業能否驗證自身的創新價值從而提高在投資機構中的估值,變得比上市本身更加重要。注冊制改革堪稱“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大手術”。
連界董事長王玥觀點:基礎技術和創新將成為北交所的主旋律
連界董事長王玥在討論中拋出一個重要觀點:創新能力是衡量企業未來成長性的核心指標,只有那些具備技術升級能力、處于競爭藍海、擁有創新人才團隊的中小企業,才更有可能受到資本端的青睞,從而掌握融資主動權。換言之,基礎技術、基礎創新才是北交所的主旋律。
連界董事長王玥認為:中國的產業創新已經開始了,并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北交所的設立,即將見證這個歷史性的創新和轉變,大趨勢、大潮流之下充滿了變量和機遇,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十五年必然是充滿增量的十五年!
王玥:創新戰略學者、產業生態投資人,連界啟辰董事長,由新書店創始人,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人大商學院、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兼任導師,著有譯作《企業生命周期》等經典書籍。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