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劇評 | 第28屆上海電視節:為行業立標桿 推動電視文化分層破圈
光影雕刻熒屏,玉蘭盛放在六月。
6月19日至23日,為期五天的第28屆上海電視節昨晚圓滿閉幕,作為中國電視劇三大獎之一的“白玉蘭”獎也一一揭曉。
本屆節展共征集了來自五大洲4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900部電視作品,它們“質”“量”雙升,競爭激烈,有22部作品入圍參與最后的角逐。
《人世間》《縣委大院》《大決戰》《三體》《親愛的小孩》等獲獎作品值得祝賀,但其他多部未獲獎作品也有亮眼表現。
評獎標準的兩個追求
近兩年中國優秀的現象級電視作品比較扎堆,“白玉蘭”獎的評選不僅是一個行業的活動,還是這個行業在國家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整體檢閱,通過“獎”的方式,來激勵帶動整個社會為建構當代中國文化做出一份貢獻。
評獎不僅著眼于當下,還著眼于過去和未來。
它是三個時間的交匯點,既要考慮到歷史的傳承,也要考慮到對當下的精準把握和對未來可能的發展態勢的引導。
能夠在“優中選優”中跳脫出來的作品,應力求遵循兩個維度的考量:即能夠獲得業界認可及觀眾認可,主題觸動人心、內容人文關懷、制作精良準確。
電視節的三個特征
上海電視節緊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之后舉辦,與上影節同樣具有專業性、國際性和惠民性。
相比較而言,國際主流的電視節遠比電影節少得多,電視節更多地對應播出制作平臺,電影節的主體是對接每一個具體的觀眾,雖然從整體上電影節的社會關注度要更高一些,但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綜藝等電視節目是日常化的,具有更龐大的群眾基礎,就像大眾的“家常菜”。
本屆上海電視節包括開幕式、電視市場、白玉蘭論壇、“白玉蘭飄香”惠民放映導賞活動、“白玉蘭綻放”頒獎典禮五大板塊,是家門口一桌國際文化大餐,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中國電視事業和電視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走出去”的五個圈層
上視節的舉辦對中國電視作品“走出去”有極大的宣傳推介與激勵作用。
促進作品“出海”已經成為中國電視節目近年來的一種趨勢,推動中國電視作品“走出去”,須既有戰略,又有戰術。
首先注重臺網融合,不能僅僅依靠傳統電視媒介;其次須分層次進行輸出,可以將全球初步劃分為五個文化圈。
第一圈是西方、歐美等距離我們價值觀最遠的文化圈;
第二圈是欠發達國家區域,比如東歐或者非洲的相對發達地區及澳洲等地;
第三圈是亞非拉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生活狀況跟中國相似;
第四圈是中華文化的輻射圈,比如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這個圈內對中國文化有親近感;
第五圈即最近的一小圈港澳臺,雖然因為歷史原因有所差異,但是它還是屬于大中華地區,可以先以香港、澳門、臺灣為第一站,然后再往中華文化的輻射圈出口。
作為總臺主辦的重要節展之一,總臺攜手上海電視節不斷拓展傳播影響力、創新辦節機制,凸顯上海地方特色及其專業性和國際性,該節已經成長為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電視交流平臺之一。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上海電視節這樣一個國際性交流平臺上,沒有輸贏,只有共贏,中外同行通過交流溝通,分享成果,互鑒互促。
“走出去”“引進來”,將成為未來中國電視行業的常態。
評論
- 評論加載中...